close

是榮耀的門也是受難的門 2009/4/5 大坪頂教會by stream

(PALM SUNDAY or PASSION SUNDAY) Psalm 118:1-2, 19-29

今天是棕樹主日,也是受難主日,在這個主日,首先掃視經課集,經課集[1]作者建議牧者(講道者)在準備講道篇的時候,必須在棕樹主日或受難主日中,做一個抉擇。一方面馬可福音111-11節談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勝利的故事,在這裡馬可福音引用了詩篇118章勝利之歌的詩,描述朝聖者逐漸接近聖殿的大門。為這天的慶祝唱和撒拿之歌和棕櫚樹枝舖在耶穌通過的路徑上,是那麼合宜的相配。另一方面以賽亞書504-9(奉命傳道甘受凌辱,和腓立比書25-11以詩體描寫耶穌順服到死。)兩個經節,包括了較多遭受到反對,和拒絕的灰暗的記載。這個詩歌是昔時受苦奴僕之歌,上帝選擇使者尋找可以承擔受難受毁謗和羞辱的目標。後來轉換記載了忠實耶穌的順服,包括了受難、死亡和喜樂的應許。

兩個經文的設定,一個是讚美禮拜日的詩篇,另一個是為受難的禮拜日詩歌,可能在目前不是可以那樣的切割。詩篇118篇和馬可福音111-11章,雖然焦點在讚美和敬拜,但也如輕烟般的帶著即將發生的煩腦及憂悶。詩之文句中,「石匠所棄之石,將成為主要的基石(房角石) (詩篇118:22) 」,在新約裡一直被重覆了好幾次。進入耶路撒冷按照耶穌的故事祂將被拒絶、被殺、復活等三部分的預言皆被促成了(被實現了) (Mark 8:31; 9:31; 10:33-34)。而且,兩個以自然和受難主題的文本與 (Isa. 50:4-9a and Phil. 2:5-11)禮拜儀式相關聯。在這裡詩文和節奏是合在一塊的。基督的讚美詩在腓立比,可能已成為使徒信條,讚美詩或用在早期教會敬拜,和被保羅引用在的基督徒團體中態度的範典。以它當信仰告白來結束禮拜。腓立比書25-11

 

Psalm 118:1-2, 19-29

棕樹主日是講到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有無法計數的人擠著在城門前,拿著田園間取得的棕櫚枝葉,在耶穌將經過的路上,在街道上鋪著自己的衣服,或棕櫚枝葉,並高唱著和撒拿,奉主名來的應當稱頌,像這樣歡喜慶祝的日子,與其後將進入遭拒絶、受難、死於十字架上等一連串的苦難,這兩種完全不相稱的情感連結一起,互相衝突。一方面是歡慶這個值得慶祝的節日,因為這個節日是進入慶祝大人君要進入祂將做王的城,無以計數的群眾前呼後擁,擠在行進的隊伍中,在大城門前參與尊貴莊嚴的列隊行進;這種排場與這位進城的君王相比,所有君王顯得渺小多了。在這裡也記載著慶祝是被打擊的,但在福音書的記述裡,這些打擊被人群歡呼的呼喊聲所淹蓋。」另一方面無論如何,隨著歡樂的趨勢,那裡可嗅到一股強大預兆。所有參與棕櫚主日節慶的人都感受到(包括現代敬拜),馬上被君王的喜氣洋洋感染到那種歡欣的氣氛,而在進入棕櫚樹主日的前奏曲後,將是深烙痛苦與死的痕跡。

這是知覺的混合體,預期、謝恩、懇求在詩篇的經文中被證明,許多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情感,將那顯著必須被舉起的有關詩篇的邏輯性問題,被並列在一起。之後,一開始刻板的感恩祈禱(vs. 1-2)「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願以色列說: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篇作者的感恩歌,被耶和華拯救的權柄所超越了(v. 21),他向耶和華請求的行動很快的被配合(v. 25)詩篇作者對看門的說:「給我敞開義門,我要進去稱謝耶和華。」(v. 19),然後作者對耶和華說(v. 21):「我要稱謝你,因為你已經應允我,又成為我的拯救!」最後向著人民說v.29:「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為祂本為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然而通過所有一致的主題:我們,人民,到達慶祝上帝奇妙的顯現。直奔進入打開的門。

棕樹主日的這兩個主要心情,詩篇118:1-2, 19-29清楚地加重了支持歡樂的慶祝。在這裡有十字架的陰影,雖然不能完全除去,但無損於棕樹節所帶來慶祝的歡欣之氣氛。這個耶和華選擇的十字架被其他人所棄,却成為主要房角的基石,而所有讀這故事的讀者,通過它的結論,知道這些邪惡的力量,一直潛伏在他們的附近。企圖使這個拒絶成為永久性的。

整體而言,詩篇118篇是一個已經被排擠到深淵邊緣的人,且已經受上帝傳送入那必須承受的地方的人所唱的感謝詩vs. 10-14「萬民圍繞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他們環繞我,圍困我,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他們如同蜂子圍繞我,好像燒荊棘的火,必被熄滅;我靠耶和華的名,必剿滅他們。你推我,要叫我跌倒,但耶和華幫助了我。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他也成了我的拯救。但不僅在這些章節裡,形成今天遭遇到,到聖地朝聖主題經文的困境,在這最初的設定,可能這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一個特別的時間秋天節慶的日子,或許這天確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v. 24)。在這個設定內,耶和華的門(v. 20)是這個城的門,也可能是聖殿的門。無論如何這位奉耶和華的名來的(v. 26)是虔誠的朝聖者。

在棕樹主日的應用,對改革宗而言,有許多的意義。順著街路進行並不是虔誠的敬拜團,却是王及他的法庭。(有些學者堅持這些經文讀本,是與它最初設定一般,即讚美詩是古代以色列的秋天節慶文學的作品,包括詩,慶祝大衞王的登基。設若許多辯論解釋正確的,大衞王或君王,詩的主題存於舊約和新約兩者的認知間。)

耶和華所定的日子(v. 24)是沒有每年重覆地被提及,但彌賽亞王,一次完成所有帶到蒙羞和歡欣。有關係被打擊的部分唯一是在v.22(所棄的石頭)這經文裡,在這全部的讚美詩裡,過去未曾提及這建立的石頭,其後亦沒再談起,它是意外地完全突出在這情境中。在句子當中它的出現,就如一個感嘆號。

這個石頭被石匠丟棄,却變成主要的房角的基石。這問題自然的提升:到底詩的作者所說,那塊石頭是在提及什麼事,或提及什麼人?預先宣告一些已經結合的諺語,植入詩中,可能完全真實,為圓這條線給他們做確實有道理的理由。但邏輯在詩作者心中被喚醒,並溢出而為他們使用,什麼房子曾拒絶這石頭成為主要房角石?形形色色的答案一直被提起,但有一件事,似乎很清楚。新約的作者,能想到沒有一個能較耶穌之被拒絶更適當的應用到這條線索上,即那位被崇拜和在位的成為被舉起的基督(Mark 12:10 and elsewhere).

這是上帝的作為,它在我們的眼前是不可思議的(Ps. 118:23)真實,在基督的受難和復活的事件中,它是上帝的權柄,我們今天講題用這段經文,是棕樹主日經文,也是基督徒的慶祝經文。上帝主權是這個經文的核心。這事發生在加利略,且所有的人心煩意亂(心情複雜),甚至震驚的期待打開這個墳墓,尤其目擊這事件的男人與婦女見證人。超越邏輯或自然陳列在這裡。一位進入這個城的人正荒謬地觀看,騎著驢子的王摧毁罪和死(罪的代價就是死是永死)的聯結,而他所做的是愛與上帝贖回的力量。

這樣經文的最高潮(頂點),顯現在第一節裡,我們非常熟悉,因它太普遍了如Pss. 107:1; 136:1,曾被上帝拯救的愛碰觸到的,從心裡發出感恩祈禱的波濤(大浪),延伸到墓穴甚至更遠處。感謝上帝,祂本是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1] Walter Brueggemann, Charles B. Cousar, Beverly R. Gaventa, James D. Newsome. Texts For preaching(A Lectionary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NRSV  Year B). Luisville Kentucky, 19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ping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